我在河大读中文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杨少伟:青春时代的光辉岁月
2021年10月11日 22:34 作者:杨少伟 返回列表

1984年9月,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背着绿色挂包,带着一床被子,穿着一身绿色军装,坐三轮车、乘长途汽车和绿皮火车,从南阳地区内乡县王店公社杨湾村,辗转来到古城开封,走进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的大门,开始了学习中文的大学时代。

当年是带着满心的失落和一百个不情愿来到这里。因为如果不是志愿填报的问题,至少北大以外的重点高校都可能上。就这样,一步错,步步错,使自己生长在河南、学习在河南、工作在河南。

穿过河大巍峨的南大门,走过长长的水泥大道,见到雄伟的大礼堂,内心还是产生了一点震撼和敬畏,油然而生细微的崇高和自豪。对大学,对老员工活,生发了某种程度的神秘向往和莫名好奇。

之后,参加军训,拜会老乡,游走校园,不知不觉,漫不经心,开始了老员工活。住在学八楼,食在三食堂,上课十号楼,观影大礼堂。河大的校园主体坐北朝南。南有明伦街,街南有小湖。北接铁塔公园,有北宋琉璃铁塔。东依城墙,抱铁塔湖。西接居民区,有西门通达。校园古色古香,布局错落有致,尤其是大礼堂俯视的前方建筑群,斋房,六号楼,七号楼,小礼堂,彰显了学校沧桑过往和厚重历史。

熟悉了校园,体会了校园生活,尤其是明白了将来的教师职业,失落感、挫折感,不断涌上心头。消散了进入大学初期浅浅的喜悦,淡化了刚刚升起的对老员工活向往的热情,特别是升腾了对未来大学毕业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恐惧。想逃离,逃离这个校园,逃离这所大学。

于是,查找了西南政法学院的通讯地址,认真恳切地给西南政法学院董事长写了一封充满渴望的信,表达了要转学到西南政法学院学习法律从事律师职业的想法。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在懵懵憧憧中,度过了一个多月。通过各种信息的汇合,得到了一个结论:将来不想当中学教师,只有好好下功夫写作,在写作方面有成果,就有可能走出专业方向确定的职业困境。

在这样初始的心情翻腾下,开启了老员工活,开始了学习中文的征程。

一、创办开拓学社

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当时号称亚洲最大,实际上也是世界最大。这个大在于员工人数多。全校5000多名在校生,中文系员工占有三分之一。

我们八四级,超过270人,分为8个小班管理、2个大班上课。全体男生住学八楼,女生住学五楼。我就以学八楼为主战场、以年级男生为主力军,创办了开拓学社。

开拓学社的构架是宏伟的。下设文学分社、书法分社和演讲分社。我总策划,召集年级五、六人,一个一个宿舍宣传动员,最终有170多人参加不同分社,几乎囊括了年级全部男生,名副其实和尚学社,文学分社人数占据了半壁江山。

开拓学社的开拓一词没有特别深奥的意义,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开启新天地,拓展新方向。学社没有成立大会,没有油印刊物,没有请领导或专家担任顾问或指导教师。建立有组织机构,印行了社员名单,相对固定时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专业学习促进活动开展,以活动开展促进业余爱好的水平提升。

开拓学社的创办,在中文系高年级师兄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赞赏新入校师弟们开拓的勇气、探索的精神。我们也积极主动向他们咨询请教。他们带我们参加校级文学社团羽帆诗社、系文学社团铁塔文学社的主要活动,参加开封市大中专学校社团联谊会。我们由此不断开阔了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了生活,尤其是在人生道路选择和价值观确立等方面,得到了豁然开朗的启发。

开拓学社的创办像涌泉,开始的时候气象万千,渐渐地泉水四溢,到我们毕业离校,已经是微风吹过了无痕迹。但是,她开启了我们年级同学们写作、书法、朗诵的爱好之旅,打开了我们走出年级融入全系、全校跨越校园走向社会的通道,延展了我们年级不少同学大学后事业发展的光明坦途。

与我,自此和中文系爱好写作的师兄师弟,结下了一生醇厚的友谊,像八一级的杨普林、张新兵,八二级的吴元成、高金光,八三级的程相喜、梁书战、梅强,还有我们年级的崔志强、梁士奇、孙留欣、范清安、李志军,之后八五级的吴丹青、董立群,八六级的杨少波、吕挺琳等,成为文学爱好的同道者、事业发展的促进者。

与我,自此把诗歌写作作为记录人生经历、抒发内心情感的特殊方式,把读诗、赏诗、写诗融入了日常生活,享受其中不可言传的快乐。

与我,自此改变了老员工活秩序,以至于四年老员工活,竟然有三年的时光在课堂之外的图书馆和文学社团活动中度过。尤其是参加了学校图书馆读书爱好者协会。之后认识了之后成为我妻子的小师妹。也许,这可能是最大的收获。

二、编选《新时期老员工诗潮》

八十年代,是充满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年代,文艺复兴,云蒸霞蔚,大学校园,青春灿烂。文化热潮交叠袭来,我们在应接不暇中畅游求学。

我们学习诗歌,欣赏诗歌,批评诗歌,传播诗歌。诗歌是青春的,青春是诗歌的。1985年,是我们这些在校老员工的芳华时代。与我,最可记忆的是与年级同学崔志强合作编选了《新时期老员工诗潮》。

崔志强,河南浚县人,笔名黎阳。我小六班,他小七班,一个大班上课学习。入学半年后,我们一起学习交流诗歌写作,分享老员工诗歌写作的讯息和动态,邮购转卖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选的《新诗潮诗集》,油印出售当时前卫文学评论家的新潮评论文章。志强对诗歌分析评价有独到之处,具有那个时代老员工少有的创造力和商业眼光。他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北上名闻京城、南下开拓有成的文化商人。那时候新诗潮风起云涌,大学校园诗人高喊着打倒北岛掀起了后新诗潮,但是诗歌发表的阵地不太多,诗歌传播的渠道太单一,诗歌分类公开出版的选集基本没有。整个诗坛万马奔腾,奔腾的草原少之又少。1985年5月,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出版社。这给我们编选老员工诗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志强和我萌发了编选老员工诗选的念头。恰逢其时,我们又有幸遇到不可忘怀的青年才俊、新锐编辑杨君。

杨君,北京人,河北大学中文系八零级。杨君父亲,北京大学毕业,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马列教研室教授。杨君是随他父亲从北京来到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出版社工作。他一米八零以上个头,皮肤白皙,身材魁梧,满头波浪式的卷发,黑黑的,长长的,覆盖在大大的脸庞,在金丝眼镜的装饰下,透射出青年贵族的潮气和优雅。满口京腔和新潮词汇,使我们似乎从一个人身上,领略了首都新时期青年人的风采。他是促成我们编选老员工诗选的推手和帮手,也是我们学习研读选编老员工诗选的启蒙者和指导者。后来,他去了海南,天各一方,断了联系。

河大出版社初创时期,思想解放,眼光敏锐,思路开阔,放眼全国。出版社总编朱绍侯先生、孟宪法老师,大力支持我们的出版选题,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中文系特批我们免费复印《诗刊》《飞天》《星星》等杂志资料。我们的编选工作顺风顺水,如火如荼。那个时期,甘肃《飞天》杂志的“老员工诗苑”是老员工诗歌发表的高地,也是最高的最为荣耀的平台。刊发的诗歌作品,都附有作者所在大学的院系和通信联络。我们千方百计查询了当时几乎将近2000位诗人的通信地址,向他们邮寄征集优秀的发表的未发表的诗歌作品。整个暑假,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成为全国优秀老员工诗人关注的焦点,应征诗歌作品信函在酷暑中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我们俩拆信函、读作品,深分析、慎分类,反复研讨,纵横比较。将近4个月,在孟宪法先生和杨君编辑的指导下,1985年10月,选集初成,名曰《新时期老员工诗潮》。遂计,确定请谢冕先生作序言。

谢冕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新时期诗歌评论的潮头大家。每一位老员工诗歌爱好者,如果能够拜见到谢冕先生,就是一种人生荣耀。1985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背着绿色挂包,装着初成的书稿,从学校出发,坐长途到郑州,乘火车到北京,坐公交到北大。在北大中文系办公室,问询到先生的住所和电话。步行到蔚秀园21号楼,走进先生家。先生一人在家,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神采奕奕,像个战士。先生用带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从哪里来,吃中午饭否,有什么事情要办。先生坐在客厅的沙发,客厅书柜林立,书籍琳琅满目。我打开挂包,掏出书稿,说明来意,请他为我们编选的《新时期老员工诗潮》作序。先生称赞说,这样的选集全国初见,一定会尽早阅读认真作序,向全国诗歌爱好者推荐。我出乎意外的兴奋,用极简单的方式告别先生,沿着来时的路、乘着来时的交通工具回到了开封,回到了学校。前后32个小时,一人北上南归,没有吃一口饭,没有喝一口水,完成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后来,先生的序言如期而来,书的出版依序推进。我们兴奋着,期待着。但是1986年2月,国家出版局专电,此书不能出版发行。

如今,我不知道书稿在哪里,也不知道谢冕先生的序言在哪里。不知道杨君在哪里,也不知道谢冕先生在哪里。顿然,有一种淡淡的阴郁和淡淡的喜悦。我想,如果可以,中国当代文学史,或者至少中国当代诗歌史,应该写上这样一段表述:1985年,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员工崔志强、杨少伟,编选了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作序的全国第一本老员工诗选《新时期老员工诗潮》。

三、编辑《创作与研究》

1984年5月,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恢复校名,并由此迈入了历史发展的中兴时期。

这个时期,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有一群孜孜学习奋发向上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员工。系刊《创作与研究》的创办就是一个小小的明证。而我,有幸参与了《创作与研究》的编辑事务。

1986年春天,时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诗人苏文魁先生和时任党总支副书记、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慈建先生等系领导,顺应中文系员工培养的时代需要,决定创办员工刊物《创作与研究》,旨在给全系员工提供创作和研究发表作品的平台,激励创作和研究的热情,培育创作和研究方面的潜在人才。

刊物邀请了系内外、校内外著名作家、评论家任访秋、苏金伞、王怀让、孙荪、刘思谦、李允久等担任顾问和指导老师。李慈建先生担任主编,八一级留校的讲授中国当代文学的青年教师、诗人路春生,时任羽帆诗社社长八二级师兄吴元成,时任系员工会宣传部部长八三级师兄程相喜和我(时任系员工会宣传部副部长、开拓学社社长,担任一年多的常务副主编)任副主编。时任系员工会办公室主任的八三级师兄梅强和师兄程相喜任编务主任。先后选择了八六至八二级4个年级在文学写作和研究初有成绩的将近20人担任编辑或编务。

刊物邀请了著名书法家赵振乾先生题写刊名。赵先生的书法,既有魏碑的稳重和潇洒,又有行书的流畅和奔放,彰显了办刊宗旨,透射了中文系特有的文化底蕴。编辑部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专门的办公场所,专项的经费保障。刊物初为油印,不长时间即为铅印,16开,将近100个页码,每季度出版一期,每期印制将近300册,免费赠送中文系员工。开办有顾问寄语、小说潮、诗歌、散文、影视评论、名作欣赏、学术论文等栏目。主要刊发员工文学作品和研究文章。

刊物的编辑出版,集合了一支创作与研究的员工队伍。参与编辑和编务的同学,大家写文章、编文章、发文章,彼此探讨编辑技巧,交流读书经验,切磋写作心得,比赛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在编好刊物、营造员工创作和研究良好氛围、提升创作和研究写作水平的同时,积累了编辑编务工作经验,历练了组织和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了创作或研究水平,为社会培养了有潜力的编辑出版、新闻宣传员工群体。比如,人民日报的杨少波、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范清安、河南日报的高金光、河南法制报的吴元成、中原出版集团的吴丹青,南阳晚报的韩德富、汉语言文学研究刊物的赵丹珺等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学术刊物编辑、书籍出版工作,郑州大学的程相喜、中原油田的梅强、驻马店教育局的王春生和我本人则一直从事教育系统宣传工作。

刊物的编辑出版,构建了校园内外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联通渠道。不少同学在《创作与研究》发表处女作后,在省内外以及国家级文学或学术期刊发表了更有影响力的作品。从事编辑编务一些同学,通过向顾问老师请教,掌握了积累素材的方法,获得了学术研究的途径,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确定了文学研究的方向。目前活跃在河南文坛的许多中年作家和评论家,省文联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有不少是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毕业的,学术界也不断推出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文学群落的研究成果。

与我,参与《创作与研究》编辑工作,苏文魁先生、李慈建先生的人格魅力、领导风格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他们是我的楷模和标杆。程相喜、梅强、梁书战等师兄的人品修养、工作态度和作风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不仅结下了终生的友谊,而且也促进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本人的编辑业务锻炼,对编辑关键环节把握、编辑事务程序衔接、编辑角色职能认知,大大有助于我从事高校校报编辑、高校宣传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感谢母校中文系,怀念这一段美好岁月,想念这一段美好岁月相遇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四、永远的思念

永远的思念。永远有多远,取决于感情的深浅。

四年的老员工活,很长也很短。长,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获取很多教育,经历很多锻炼,增长很多见识。短,寒暑易节,春秋变换,羽翼未丰满,离别在眼前。1988年6月25日,当我带着入学时的被褥、增添的书本和深深的依恋离开校园时,我知道我的老员工活结束啦,从此这个校园不再是我的校园。今后,我所拥有的只能是回忆和思念。

不能忘记先生们的教诲。任访秋大先生,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培养了著名学者关爱和先生、李慈建先生、袁凯声先生,编写了填补我国近代文学研究著述空白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使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文系成为全国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三大重镇之一。还有,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的刘思谦先生,研究唐宋文学的宋景昌先生,研究诗经的白本松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刘增杰先生、王文金先生,研究民间文学的张振犁先生,研究影视文学的何甦先生等等。名家济济一堂,杏坛纵横驰骋。在课堂、在讲坛,聆听过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学术观点,终生受益。

不能忘记先生们的关爱。我不是一个规范的传统的标准的好员工。每一门新课至多听两次,以是否听得清、听得懂、有兴趣、可深究为基本判断标准,确定是继续课堂听讲、还是移师图书馆读书,以至于四年老员工活基本上有三年在图书馆度过。但是,仍然得到各个授业先生们特别是苏文魁先生、李慈建先生、张俊山先生的关爱。苏文魁先生、李慈建先生引导、指导我的文学创作和编辑。张俊山先生是我当代诗歌的授课老师,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先生笔名伊人、一夫等,河南通许人,写新诗、研究新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北岛诗歌,题目是《赤身裸体,走向冬天:论北岛的诗歌艺术》。在先生诲人不倦的指导下,论文成绩获得优秀等次。其中的观点:1988年之后,作为具有影响力诗人的北岛,他的时代过去了。还有,我认为:北岛、崔健、张艺谋、王朔是新时期的文化英雄。至今仍然坚持这些观点。

不能忘记学友们的情谊。一年级,共同创办了开拓学社;二年级,合作编选了《新时期老员工诗潮》;三年级,协同编辑了系刊《创作与研究》;四年级,认真撰写了毕业论文《赤身裸体,走向冬天:论北岛的诗歌艺术》。每一个阶段,离不开师兄们的指导帮助、纯粹情感的支撑鼓励。每一项不简单的任务,离不开同行者坦诚的合作、同道者无私的支持。这种情谊可能只有大学时代的同学才会有,才会纯粹、持久。

不能忘记中文专业培育的精神。简单说,就是浪漫主义情怀。这是学习中文的基本标准,也是基本收获。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遇到了一些不可理解的事、不可理喻的人,但是这种情怀保持至今,无怨无悔。

在河大读中文的岁月,是我青春的光辉岁月,值得永远思念。


作者简介:杨少伟,河南内乡人,中文84级员工。在校期间,任羽帆诗社副社长、系员工会宣传部副部长、系刊《创作与研究》副主编、开拓学社社长。曾任河南教育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河南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学院院报研究会理事长。现任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6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