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司2019级“明德计划”实验班举办线上读书交流会。吴凡同学担任本次读书会主持人,明德班班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陈丽丽老师受邀参加活动。
本次读书交流会分为好书分享、专题主讲以及心得交流三个环节。
在好书分享环节,文凌从内容简介、叙述特色和东方形象三个方面,对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进行介绍。在内容方面,她谈论了孟德斯鸠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后房生活状况的叙述。在叙述特色上,她认为,孟德斯鸠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可以使叙述对象自由化,有助于用不同的声音组成不同的故事。针对书中所展现的东方形象这一问题,文凌从主客观角度分析原因,并借此说明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影响。
围绕书籍本身、纳博科夫的先见或偏见、文学批评三个部分,蔡可儿分享了纳博科夫的《堂吉诃德》讲稿。她提及,虽然纳博科夫并不认为《堂吉诃德》是当时批评界的大部分人极力推崇的“伟大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纳博科夫对《堂吉诃德》的讲解。在蔡可儿发起的文学批评的讨论中,孙仲璞就在当代看纳博科夫可能存在的片面性、纳博科夫和普通文学批评家的不同等方面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在专题主讲环节,杨争以“《文心雕龙》这本书”为题,结合王元化及周勋初的观点,思考了《文心雕龙》的阐述方法。他还从《梁书•刘勰传》中作者的身世背景出发,提出刘勰是士族还是庶族、与昭明太子关系如何、佛教对其创作有何影响、读者如何理解书的体系等问题。杨争在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过分依赖残缺史料,以防陷入史料与作品循环互证的怪圈;对书籍的校订要重视,不能无限度放宽理解的空间。
肖嘉敏的发言以“汉学主义一一中国知识生产新范式的探索”为题,她在对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汉学主义做历史源流介绍后,对“东方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足进行了思考。她还提出汉学主义的两个概念性基础“文化无意识”与“知识的异化”。发言最后,肖嘉敏分享了汉学主义在学术创新、理论争鸣、个人思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启发作用。
在心得交流环节,胡巧结合自身日常学习感悟,反思了作品、作家、读者、专业批评者、编辑和文化市场六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大众批评与专业批评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实现互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同学们的分享结束后,陈丽丽做总结发言。她对本次读书会上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她也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深入思考、沟通交流的好习惯,并表达了对下一次读书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