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院庆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员工之窗
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应邀为公司师生开展讲座
——百年院庆
2022年08月26日 21:55 作者:袁丛政 刘晓晴 返回列表

为迎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建院一百周年,8月25日晚,公司“百年华诞,百场讲座”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十讲开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剑龙为公司师生做了题为“写出人性的普遍的弱点---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研究”的讲座。疫情当前,讲座以线上的方式展开,云上携手,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有资深学者、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共百余人。本次讲座由公司副经理白春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杨剑龙教授介绍了《阿Q正传》的刊发背景,即鲁迅以“巴人”为笔名于192112月至19222月间刊载于《晨报》副刊,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后收入19238月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呐喊》。而后通过高一涵、茅盾、罗曼·罗兰三位文人对《阿Q正传》的评价佐证自己认为其充满讽刺的写实艺术,写出了人性普遍弱点的观点。杨教授认为,鲁迅的阿Q诞生以后,对于《阿Q正传》的研究日益深入,陆续有对作品的连环画、话剧、戏剧和电影改编,不断有画家用插图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构成了该小说图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构成了该小说图像阐释史的历史脉络与演变,与文学评论和研究、连环画、话剧及电影改编等,共同构成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史。然后,他引用了1934年鲁迅本人对阿Q造像的理解,认为作者对此形象的描绘,奠定了为阿Q造像插图作品的基础。

杨剑龙教授在讲座中提及了从1934年至2016年间30种版本的《阿Q正传》插图,以1949年建国为时间分隔线分别对先后两部分插图做了具体阐述。

1934年载于《中华日报-戏》周刊的陈铁耕画作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直接教诲。作为广东人的陈铁耕,以木刻的形式为《阿Q正传》作插图却缺乏绍兴的背景,甚至以摩托车载阿Q,显然与小说的背景相去甚远,但仍然可以视此为《阿Q正传》插图的最初尝试。193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赖少奇发表了木刻《阿Q正传》,此版木刻想象丰富、线条细腻,别有一番情趣。到1935年《中华日报-戏》周刊第21期,刊载了署名鸿梁的阿Q像。作者以漫画简笔的形式为阿Q造像:细长的颈项,歪斜的眼神,倒挂的双眉,塌塌的鼻子,厚厚的嘴唇,稀疏的头发,盘顶的辫子,呈现出某种邪气。1938年蒋兆和的国画《与阿Q像》是一幅形神兼备之作,这幅水墨彩绘画不仅成为阿Q造像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之作。1939年《现实》半月刊插入了作为话剧剧组舞台管理、装置的史努尔的阿Q像,这不仅是对漫画的图解也是给予演员演出的角色指导。1943年载于《北京漫画》第4卷第5期第8页的闻青木刻《阿Q型》描绘了一个朴树憨厚的中年雇工形象,憨厚有余而狡猾不足,蠢笨有余而缺少流气。杨剑龙教授表示,此时期还有叶浅予、丰子恺、刘建庵、丁聪、赵宏本等人所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的插图仅可以作为连环画以外的图像创作,此时期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的另一种副文本。

新中国建立后,美术界对于鲁迅《阿Q正传》插图兴趣不减,画家们以各自对于小说的解读进行创作,呈现出各自插图画笔下不同的阿Q形象。

1952年,苏联画家鲁·克拉甫琴珂为俄译本《鲁迅小说集》作《阿Q正传》版画插图一副,以流畅清晰的线条,刻画出阿Q遭侮辱受欺凌的不幸人生。1955年艾中信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阿Q正传》插入素描3幅,画幅上衣衫褴褛的阿Q,愁眉深锁满脸愤懑,绘出了阿Q的悲哀和无奈。1956年,李天心为《阿Q正传》作木刻一幅,画幅中的阿Q站在未庄的石板路上,回眸露出恶狠狠的眼光,撅起的嘴唇显露出愤怒,他的辫子盘在头顶,右手叉腰、左手紧握拳头,似乎想给小D狠狠的一击,将阿Q的神情毕肖刻画的栩栩如生。 1960年苏联画家科冈为罗果夫翻译的俄语《阿Q正传》的精印本插图15幅,画家以简约的线条勾勒,绘出了阿Q悲剧的全过程,以乡土气息的氛围,绘出了中国乡村的背景。呈现出人物之间的关联,绘出国民性的某些特性。但由于缺乏中国乡村的经验,因此科冈画笔下的插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缺憾,如人物面目的模糊,难以呈现人物性格特性等。1973年, 画家韦江帆绘《阿Q正传》国画插图“不准革命”一幅,该画幅中的阿Q深色上衣浅色长裤,肩上挎着行囊,脸庞瘦削、嘴唇厚撅,短发盖顶、两眼有神,右手挎囊、左手握拳,但他笔下的阿Q就如同一般的雇工,从形象塑造上看性格不甚分明。1973年,画家尚忍绘《阿Q正传》套色木刻插图3幅,其一与韦江帆绘的场景异曲同工:画幅中的阿Q赤裸着上身,有一些肌肉,左手叉腰、右手拽着搭在肩头的上衣,裤腰带上插着一管旱烟斗,瘦削的脸庞上有坚挺的鼻梁,倔强的嘴唇上有胡须桩,两撇浓眉下有一双不大却有神的眼睛。插图中的阿Q呈现出坚韧朴实的个性。其二绘假洋鬼子从城里给赵秀才捎回了一块代表进自由党的银桃子,其三绘阿Q遭到闲人们的嘲弄。西幅中右侧是右手叉腰左 手捏旱烟管的阿Q, 一件衣衫搭在肩头,他侧过脸来怒目对着闲人们,画幅左侧的三个闲人,两个长衫客和一个戴乌毡帽的短衣帮,都嘲弄地奚落阿Q。1973年,周思聪绘国画插图一幅,该画作与韦江帆、尚忍绘的情境相似,都是绘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画幅上的阿Q愤愤然地离开,衣衫裤上有不少补丁,黄辫子盘在头顶,侧过的脸上显得眉清目秀,左手握拳增加了愤愤然的表情。1975年,王维新绘《阿Q正传》插图2幅,画题与尚忍的相似。其一绘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画幅上衣衫褴褛的阿Q,透露出愤懑,其二绘假洋鬼子从城里给赵秀才捎回了一块代表进自由党的银桃子。王维新采取与尚忍不同的角度,从窗棂透进的光照在三人身上,画家正面绘西装革履的假洋鬼子,头戴礼帽,哭丧棒倚在太师椅旁,右手捏着银桃子左手在指指点点,注重光影的明暗,细腻刻画人物的表情。1975年,文国璋绘阿Q水墨画插图一幅,该画幅中的阿Q,大额头、突颧骨大厚嘴,大鼻子、凹眼眶、小眼睛大脑袋上没有多少头发,大叫着“造反了”,右下角绘着赵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地保等人,都以惊奇的目光望着阿Q。 1975年,彦涵绘有阿Q木刻一幅,刻画阿Q被押上法场,整幅画以阴刻的方式, 在全黑的背景中刻画阿Q和兵丁,突显出阿Q被押上法场的恐怖和悲惨,整幅画渗透出一种诡谲凄惨的境界。1976年,范曾绘《阿Q造像》水墨彩绘一幅,绘阿Q在土谷祠的“革命”之梦,该画幅中的阿Q,龟缩在残檐I阿断壁的土谷祠里,浓眉下眼神木然,咧开的嘴上布满胡须,光秃秃的额头上头发稀疏,脑袋后拖着一根无力的细辫子褴褛衣衫下两手拢膝,似乎沉浸在臆想的“革命”梦境。1977年,范曾绘《阿Q正传》线描插图5幅,分别绘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赵太爷叫“老Q”、阿Q土谷祠 “革命”之梦、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大堂画圈。线条流畅而简洁、构图稳重而灵动,人物生动而富神韵。1977年,丁聪在《鲁迅小说插图)》中绘《阿Q画押》一幅,其人物造像和画幅构图基本拷贝1945年版的《阿Q正传插画》,将原先竖版的更改为横版,与木刻相比笔触更加细腻。1982年,戴卫绘《阿Q画押》水墨彩绘一幅,画家以俯视的角度刻画阿Q、以淡彩绘阿Q,使该水墨插图具有神采。1982年,王西京以《阿Q画押》同题水墨彩绘画插图,该画幅中的阿Q几乎占满整个画面,两幅同年同题的《阿Q画押》水墨彩绘,戴卫绘的阿Q更为猥琐,王西京绘的阿Q更加执拗。任《中国连环画》杂志主编的方隆昌以水墨彩绘的形式绘《阿Q画押》,画幅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幅中的阿Q,赤裸着上身瘦骨嶙峋,一根根肋骨赫然可见,双膝跪地,面前摊着画押的纸。画幅右侧是衙役红腰带黑袍服的背影,岔开站立的双脚,呈现出威风凛凛,让不知所措的阿Q更加胆怯可怜。1988年台湾画家韩舞麟的《阿Q正传》水墨人物造型插图4幅,他笔下的阿Q,脸庞上露出蠢笨与狡黠。在阿Q的造像中,张守义的《阿Q正传》插图颇为独特,画家并未描绘阿Q的细部,仅仅以木刻或剪纸般的粗线条和块面勾画阿Q的轮廓,对于人物性格的勾勒,取得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效果。2016年,画家吴永良出版了《鲁迅小说人物百图》,绘有《阿Q正传》水墨彩绘人物像7幅,在夸张的笔触下抓住了阿Q精神胜利的神韵。此时期的连环画有胡亚光的《阿Q画传》、顾炳鑫的《阿Q正传插图》、沈原野的《阿Q正传》、程十发的《阿Q正传一零八图》、敦邦、春彦、红倩的《阿Q正传》、赵延年的《阿Q正传》、裘沙、王伟君的《阿Q正传二百图》等,此时期的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

杨剑龙教授在法国文论家热奈尔的副文本概念观照下,认为鲁迅《阿Q正传》的插图构成了对文本进行阐释的副文本,推进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扩大了文学文本的传播与接受,也呈现出画家们对于文学文本不同的解读,共同塑造精神胜利法的载体阿Q的经典形象。杨教授认为,在阿Q插画创作历程中,形成了写实、写意、变形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写实类以生活为摹本、真切细致;写意类以人物性格为重点,突出某方面特性;变形类以夸张的造型、别致的线条、怪异的造型构成人物形象。

杨剑龙教授总结道,“在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中,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与此同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深入收集生活素材是插图酝酿和构思的依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缺乏南方生活经验的画家缺乏对人物服饰、生活背景、乡土风俗的把握,所呈现的图像背离文本原意。此外,杨教授认为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根本。蒋兆和水墨的形神皆备,史铁尔漫画的夸张变形,尚忍木刻的生动传神,彦涵木刻的黑白对比,王维新铜版画的细腻真切,李天心木刻的执拗傲慢,范曾线描的流畅细腻,都使画家们的插图在独具的神韵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成为鲁迅《阿Q正传》插图的精品。这些具有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插图作品,对于《阿Q正传》的传播和经典化历程推进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杨剑龙教授展望未来认为,作为世界性经典文学作品的《阿Q正传》,以图释文的进程还将继续。

在互动环节,杨剑龙教授贴心、贴切地回答了青年教师和员工提出的诸多问题,讲述了自身对图像文学的研究缘起、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的关系并对如何发现有意义的论文选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认为要平等、客观对待前辈大家,俯视、仰视、平视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研究对象,与此同时要有自己的研究自留地。

杨剑龙教授的讲座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亦不乏幽默,其治学之道、为人之德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审核人:梁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