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墨ONLINE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首页
梦的解析——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0年11月29日 21:36 作者:屈晴爽 返回列表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四年(745)所作。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出蜀,开始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生活。他满怀济世抱负,不屑参加科举,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初入长安,他通过终南捷径、干谒诸侯、结交名流的方法以扩大声誉,但是终因无人引荐而怏怏离去。天宝元年(742),李白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此为李白二入长安,李白的喜悦之情不可抑制,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二入长安李白备极荣宠,玄宗不仅命其供奉翰林,还“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是这样志得意满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令李白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的大诗人却成了皇帝贵妃们的玩物,饮宴歌舞的点缀。而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也让他遭受到了朝中贵族的排挤,致使玄宗疏远了他。于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这一打击带给李白的痛苦更甚于初入长安的求仕无成。离开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但李白拥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他决定离开东鲁南下前往吴越。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为天宝四年(745),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李白梦游奇境,而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留给东鲁诸公,那么这就妙了,李白要把自己的梦境告诉东鲁的朋友,这是为什么?而且,以自己的梦境作为向朋友告别的留言,这在艺术构思上十分奇特,值得我们仔细咀嚼。我们不妨从“梦”入手进行文本分析。

一、梦前—梦因

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山,但远在烟波渺茫之中。而且,李白也只是从航海的人身上得到关于瀛洲的一点信息,很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事。至于天姥山,越人(浙江一带的人)却对他说在云霞忽明忽暗之时可以看到天姥山的影子。因此作者产生了去游仙山的想法。接着李白以想象而夸张的口吻道出了他心目中的天姥山是什么样子的,天姥山傲对长空、气势如虹,它高耸入云,与高天相连接。就连名冠中华的五岳、道教的名山赤城山、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被天姥山比了下去。其实,根据有关数据,天台山海拔高约一千零八十九米,天姥山则是一千二百七十一米,彼此相差无几。诗仙李白以他一贯的夸张手法把天姥山拼命拔高,把天姥山的雄伟衬托得无与伦比,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道教中,五岳具有至无上的地位,是神仙们聚居的地方。李白自称“谪仙人”、笃信道教,当然知道五岳的重要性。然而,他竟说天姥山“势拔五岳”。对于一生都梦想着求仙学道的李白来说,天姥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借此告诉东鲁诸公,天姥山他是非去不可的。

二、梦中—梦景

(一)月夜至剡溪

李白在一夜之间便“飞”到了心仪的地方,镜湖。这里有月光水色,交相辉映伴随李白到了剡溪。剡溪,是李白的偶像谢灵运曾经住过的地方。谢灵运在思想上与李白颇有相似之处,二人身上都呈现出儒道佛思想的包容性。而且,谢灵运才气足、性不羁,在官场上二人又是同样的仕途多舛。他既佩服谢灵运的才华,又同情他的命运,更觉得他的遭遇和自己所处的情境相似。在谢灵运当年的住处,他看到了渌水荡漾、一片清澄;他听到了猿声起落、岁月流逝。诗人以联想想象还原画面:踏月入梦,飞度镜湖,月影相照,见朗朗月色、皎皎月光、澄碧湖水、漾漾渌水、闻凄清猿啼。此时的诗人是飘然而快意的。

(二)半山看壮景

李白穿上当年谢灵运特制的木屐,踏上盘旋至云霄的山路。据说,谢灵运为了游山之便发明了屐齿可以移动的木屐。李白穿上这种木屐表面上是展示自己此次游山之风雅有趣,实际上是对于谢灵运桀骜不驯、轻蔑权贵、视功名富贵如敝屣的品性的敬佩。在半山腰, 李白见到了波澜壮阔大海上喷薄而出的旭日, 听到了神话传说中的天鸡高唱之声,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壮美奇绝之画面。李白清晨登山耳目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漫游至山中

诗人的梦魂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转来转去、分不清东南西北。那奇花怪石,观之不足,让他如醉入花丛,迷离朦胧,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溜走。硕大的泉水震撼人心,从它发出像熊之咆哮和龙之吟啸的声浪中,从它让深林战栗、层巅惊骇的音响中,我们可从听觉方面,想象这湍流的飞猛。然后,诗人又转过笔来写水汽蒸腾,直上云霄;写那溅起的水花,如烟如雾让山上的云也苍苍茫茫,像是将要下雨的样子。前面是浪漫主义的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的抒情,既深且远。

(四)深夜遇仙境

此时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忽然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 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这一切让李白目眩神摇,魂为之夺。

三、梦后—梦情

就在李白兴高采烈的时候,忽然魂飞魄散,美梦惊醒。梦中那些眼前飘过的霞光烟影、金银闪烁的仙境、壮丽雍容的神仙队伍都消失了。原来一切都是梦,他只是躺在自己的床上。惊醒之后,李白觉得人世间的一切欢乐不过也是一场梦罢了。不论多么美好的事物最后都会像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样消失。显然,李白经历过仕途的蹭蹬,他那既洒脱又苦闷的情绪,像梦魇般压在他的心头 ,一直挥之不去。之后李白似乎解脱地告诉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他表示,此一去,信马由缰,该行则行,该止即止,顺其自然,他将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不再计较仕宦道路和人生命运的得失。

可他真的释然了么?没有。李白不愧为李白,心中的不平终究是要说出来的,于是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强音,震动着多少人的心,我们看到了李白的铮铮铁骨。


上一篇:
下一篇:时间不遇,真情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