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应邀于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二楼会议室做了题为《何为作者》的学术讲座。本讲座由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授张云鹏主持,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师杜智芳、史晓琳、周飞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汪民安教授以福柯的《何为作者》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为切入点,展开了文艺学中与作者有关的经典话题。汪教授说明了在传统文艺批评中作者之于文本的重要性,即作者是文本的一个绝对起源。接着,汪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福柯在《何为作者》一文中对作者的解释:其一,作者是可以解释各种作品当中事件和历史的统一的起源问题;其二,风格的统一,即批评家对于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风格上的统一问题;其三,作者可以把各种矛盾现象做一个归纳式的统一;其四,作者是各种碎片式文本的统一。随后,汪教授从七个维度对“作者之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第一种是经典的解构主义的“作者之死”,反对作者起源说;第二种是超现实主义的“作者之死”,强调无意识和梦,把偶然性、变形作为文学作品、文学艺术来表达,追求隐藏媒介方法以及无意识写作;第三种是现代派传统“作者之死”,以诗人马拉美为代表人物,认为写作是为了呈现媒介本身,即表现字词、语言本身,媒介是独立的;第四种是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作者变为被动的写作者,是文本自身所赋有的复调;第五种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后结构主义和巴赫金理论的一种调和,认为一个文本永远不是一个作者独立的创造,是对于另外不计其数文本的引用,没有文本是独一无二的;第六种是海德格尔借诗歌对思想的表达,不讲求逻辑,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第七种是布朗肖身体力行的“作者之死”,他隐居写作,被称为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失踪者。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积极提问,汪民安教授一一进行解答。杜智芳老师就当下网络热词与汪民安教授进行了讨论,给现场员工带来诸多启发。在张云鹏教授精彩总结之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